搜索
取消
首页 > 详情
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:科研孵化需要新机制
发布日期: 2022-03-29

3月3日,研究院一行来到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及其孵化的驷格生物,参观了工研院8英寸芯片的产线,与上微研究院副总工陈昌博士进行了交流。

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(简称“微工院”)成立于2013年,由上海市科委、嘉定区和中科院微系统所发起成立,是集研发、工程、产业化于一体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。微工院拥有全国首条8寸“超越摩尔”研发中试线。微工院参考国际先进工业研究院的创新模式,通过公司制注册、市场化运作、基础研发设施投入、全球一流人才引进和产业广泛对接等措施,不断降低产业研发成本,缩短产品开发周期,在促进创新创业的同时,逐步探索出一条自身造血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微工院已形成国际化的专家团队,在MEMS、AlN、硅光、微流控、生物光电子、磁传感和硅基III-Ⅴ族等领域为企业提供长期可靠的研发服务。通过组建工程服务平台,提供产品、工艺、电路的分析以及晶圆和成品测试等技术支持,同时提供芯片设计、知识产权和产业咨询等相关服务。2019年年底,微工院已服务400家订单客户,年营收规模超过6亿元。微工院立足上海、辐射长三角、面向全国,已初步形成“超越摩尔”领域的产业生态体系。

“十三五”时期,上海布局建设了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。其中,近10家机构瞄准人工智能、量子科学、脑科学等前沿领域。他们是事业单位,但与传统事业单位不同,在体制机制上试点“三不一综合”,即不定行政级别、不定编制、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,实行综合预算管理。还有15家机构围绕本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,运营研发与转化为功能型平台。它们是企业,但与大多数企业不同,其业务是研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,提供公共技术服务。走进“十四五”,这些与众不同的研发机构将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优势,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,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、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重要力量。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是全市第一家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,也是第一家获得“机构式资助”的新型研发机构,致力于“超越摩尔”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创新和产业化。

陈昌博士是国家级创新人才,博士后阶段曾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,2019年从世界领先的纳米电子和数字技术领域研发和创新中心回国,目前在工研院任副总工程师,是BTIT(生物技术+信息技术交叉学科)事业部负责人,给予国企研究员序列编制,孵化出了3家科技公司,平台鼓励在职人员创业持股。陈昌博士回国后,持续不断地从海外高校引进一系列优秀青年科学家回国,同时也开始尝试引进外籍专家加入团队,期待未来摸索出成熟的手续流程,帮助引进更多的外籍青年科学家。2021年列入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案例。